《入法門論》科解(二十):忍辱與修行
阿王諾布帕母 著
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
一、釋義:梵語羼提,心能安忍諸所辱境(P.320)
(一)不犯持明之重禁
(二)不作不利眾生行
二、體性:以無瞋、精進、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(P.322)
三、德失:(P.322-326)
(一)觀瞋恨過失:
無明所致瞋恨業,世出世法受惡報
阻障成覺難證果,是故必當離瞋惱
(二)明忍辱功德:
八風安忍不動心,柔和善順能持戒
斷執證空般若明,直取菩提此捷徑
四、分類:
(一)二忍:(P.326)
1. 生忍:
(1)於恭敬供養中,能忍而不執
(2)於瞋罵打害中,能忍而不恨
2. 法忍:
(1)於寒熱飢渴等,能忍而不惱
(2)於瞋恚憂愁等,能忍而不動
(二)三忍:
1. 耐怨害忍(生忍):以無瞋為體,忍耐有情怨敵之惱害
2. 安受苦忍(法忍):以精進為體,安受非情寒熱等苦楚
3. 諦察法忍(無生法忍):以審慧為體,諦觀實相安住無生理
五、修習:
(一)非一時可成忍,常自審察激勵
(二)依從教法力行,從心性上徹悟
(三)化被動為主動,當作首要行持
忍辱第一道,佛子必修持,是無上涅槃,堪受師傳法
【註】
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?瞋恚之害,則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世後世,人不喜見。當知瞋心,甚於猛火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。劫功德賊,無過瞋恚。」
《入中論》云:「若有瞋恚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福,一剎那頃能頓壞,故無他罪勝不忍。」
昔日寒山問拾得曰:「世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惡我、騙我,如何處治乎?」拾得云:「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理他,再待幾年你且看他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