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入法門論》科解(十九):四梵住
阿王諾布帕母 著
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
一、釋義:(P.301)
(一)梵住:
1. 最勝:屬正當行道而饒益有情
2. 無過:為梵天所住修持感梵報
(二)無量:普緣無量(有情)之境而起
二、順序:
依於行相:慈
悲
喜
捨
三、修法:(P.302-315)
(一)多瞋恨者之清淨:修慈定
(二)多害生者之清淨:修悲定
1. 前行:思無悲之過,知有悲之德
2. 所緣:苦者
愛者
一切
怨敵
修平等悲,證安止定
3. 功德:如前十一種功德
(三)多不樂者之清淨:修喜定
1. 前行:思無喜之過,知有喜之德
2. 所緣:愛者
一切
怨敵
修平等喜,證安止定
3. 功德:如前十一種功德
(四)多貪執者之清淨:修捨定
1. 前行:思前三之過,知等捨之德
2. 所緣:一切
愛者
怨敵
修平等捨,證安止定
3. 功德:如前十一種功德
四、得定:
(一)與色界諸禪關係:(P.301)
1. 慈梵住 |  | |
2. 悲梵住 | 屬四禪之前三禪或五禪之前四禪,彼等與喜相應故 |
3. 喜梵住 | |
4. 捨梵住 |  | 屬其餘一禪 (第四禪或第五禪),彼與捨受相應故 |
(二)修習所達最高處:(P.316-317)
1. 修慈心得定以遍淨解脫為最上
2. 修悲心得定以空無邊處為最上
3. 修喜心得定以識無邊處為最上
4. 修捨心得定以無所有處為最上
五、修次:(P.317-318)
(一)生起次第:心生覺受,付之實施之四無量境
(二)圓滿次第:眾生平等,自然行業之四無量境
(三)生圓不二次第:勝義之諦,不染無著之四無量境
六、勝利:(P.319)
(一)世間生活:令眾生幸福,生活得安樂
(二)學佛修行:利己得成就,入菩提聖心
一切善法圓滿者,金剛石地了道基
【註】
《雜阿含經》(大正2-197b):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住釋氏黃枕邑。
時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,入黃枕邑乞食。時眾多比丘作是念:『今日太早,乞食時未至,我等可過外道精舍。』
爾時,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,與諸外道出家,共相問訊慰勞已,於一面坐。諸外道出家言:『沙門瞿曇為諸弟子,說如是法:不斷五蓋,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,不趣涅槃。盡攝其心,住四念處。心與慈俱,無怨無嫉,亦無瞋恚,廣大無量,善修充滿,四方四維上下,一切世間。心與慈俱,無怨無嫉,亦無瞋恚,廣大無量,善修習充滿,如是修習,悲、喜、捨心俱,亦如是說。我等亦復為諸弟子,作如是說。我等與彼沙門瞿曇,有何等異,所謂俱能說法。』
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,心不喜悅,默然不呵,從座起去。入黃枕邑,乞食已,還精舍。舉衣鉢,洗足已,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以彼外道出家所說,廣白世尊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『如彼外道出家所說,汝等應問:修習慈心,為何所勝?修習悲、喜、捨心,為何所勝?如是問時,彼諸外道出家,心則駭散,或說外異事,或瞋慢毀呰,違背不忍,或默然萎熟,低頭失辯,思惟而住。所以者何?我不見諸天、魔、梵、沙門、婆羅門天人眾中,聞我所說,隨順樂者,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。比丘!心與慈俱多修習,於淨最勝;悲心修習多修習,空入處最勝;喜心修習多修習,識入處最勝;捨心修習多修習,無所有入處最勝。』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