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入法門論》科解(十六):五 蘊
阿王諾布帕母 著
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
一、身法:色蘊
(一)感知性:(P.233-234)
1. 可觸性:由物體觸摸質感分別得知
2. 感觸性:由意識分析審斷分別得知
(二)因果性:(P.234-243)
1. 因:
(1)地大:凡具實體實相之固體物質 |  | |
(2)水大:凡具實形流動性液體物質 | 由四大造作 |
(3)火大:凡具熱能生熱之一切能源 | 生諸色幻相 |
(4)風大:凡具推動性之無形之物質 | |
2. 果:
(1)五根: | | |
| 發識取境 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 |  | |
(2)五塵: | 有質礙之用 |
| 根所對境 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 | |
(3)無表色: |
| 依身口發動善惡二業 |  | 自體無質礙之用 |
| 生無形色法感果業因 | 以四大為因而生 |
二、心法:
(一)心所:
1. 受蘊:(P.243-245)
|  | 樂受 |  | | | |
(1)身受 | 苦受 | 苦境 |  | |
| 喜受 | 樂境 | 受從觸生,領納隨觸 |
(2)心受 | 憂受 | 捨境 | |
| 捨受 | | | |
2. 想蘊:(P.245-247)
於境取像為性,施設名言為業
情想聚之為蘊,善非善及無記
3. 行蘊:(P.248-250)
造作遷流謂之行,四蘊餘外有為法
身行口行及意行,有善非善並無記
(二)心王:識蘊(P.250-252)
1. 俱舍成實:
六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
2. 大乘經教:
|  | 眼識、耳識 |  | |
| 鼻識、舌識 | 分別六境,生相應六識智 事相了別 |
八識 | 身識、意識 | |
| 末那識(煩惱識) | 恆審思量,眾生妄惑根本 妄相了別 |
| 阿賴耶識(根本識) | 能所執藏,諸有為法根本 自體了別 |
五蘊幻身,四相遷變,了知皆空,度諸苦厄(P.232,P.252-253)